一到年底,國內外都忙著各種總結。小編忙完了自己的個人總結和國內行業總結,抽空掃了一下國際市場,回顧全球表計市場的2017,在過去的一年里,哪些表計企業在國際市場大放異彩呢?小編看著看著,問題就來了!
一月
丹麥計量公司Kamstrup secureda與加納電力公司簽訂了一項協議,為加納電力公司提供智能表計和一項在線標準轉換規范(STS)的預付費解決方案,以減少非收益能源損失。
這27,000個智能電表將與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公司Nuri Telecom開發的自動抄表軟件集成在一起。
二月
印度塔塔電力公司(TPDDL)委托Landis + Gyr(蘭吉爾)開發200萬臺智能電表,用于每月使用十度電以上的用戶。該智能電表訂單價值2980萬美元,包括供應并安裝通信基礎設施和技術。
西班牙公用事業公司Iberdrola從Landis + Gyr公司訂購了70萬臺電表,準備為公司智能電表安裝計劃最后階段的用戶安裝。
三月
為了籌集20億美元資金發展在美國的核電業務,日本電子產品制造商東芝公司計劃出售其持有的智能電表解決方案公司蘭吉爾60%的股權。
東芝在2011年以23億美元收購了蘭吉爾,據悉,蘭吉爾預計其2016-2017財年的利潤將增長5%,達到16.4億美元。
四月
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為了升級水務系統,聯邦電力和水務管理局(FEWA)從Itron購買了九萬臺智能超聲波水表。FEWA表示,智能水表將有助于提高用水效率,減少非收益水損失。
意大利水務公司SMAT與TIM集團、華為公司三方合作,開始部署窄帶物聯網(NB-IoT)蜂窩通信技術,優化配水基礎設施的管理,使智能水表能夠遠程傳輸用水數據。
五月
東京電力(TEPCO)宣布將安裝1000萬臺蘭吉爾的智能電表,通信使用的是蘭吉爾IPv6物聯網網絡。東京電力公司表示,物聯網網絡目前支持每天在智能電網設備之間進行5.13億次數據遙測。到2020年,物聯網將連接2700萬個智能電表和智能電網傳感器。蘭吉爾確信到2020年,其無線網絡將能支持每天13億次的數據包通信。東京電力公司計劃每三個月安裝一百萬臺智能電表。
六月
巴西國家電力公司(CEEE-D)與蘭吉爾簽訂了兩個合同。第一份合同是工商業用戶的數據采集管理;第二個合同是供應和安裝一個中央測量管理系統。
英國的窄帶無線網絡供應商CyanConnode表示,之前在孟加拉國的訂單,安裝智能電表數量從15萬臺(540萬美元)增長到了25萬臺(930萬美元),將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發貨。
七月
蘭吉爾與三家中美洲國家的公用事業公司簽署了2018年提供15萬臺智能電表的合同,三家公司分別是危地馬拉電子公司(S.C.),薩爾瓦多的DELSUR公司和巴拿馬的Elektra Noreste S.A.公司。
八月
埃及電力能源部與中興通訊,華為,El Sewedy,Iskraemeco和Sigmakom簽署了五項合同,由這些公司供應25萬臺智能電表。這些電表將分別安裝給南達科他州電力公司、亞歷山大電力公司、埃及中部電力公司和北開羅電力公司的客戶。
九月
繼上一筆提供50萬臺智能電表的合同之后,蘭吉爾與印度塔塔電力公司(TPDDL)簽訂了合同,為該公司再提供20萬臺單相和三相智能電表。
十月
印度能源機構EESL最初授予跨國集團Larsen&Toubro一個價值2.09億美元的合同,供應500萬臺智能電表。然而,EESL稍后宣布取消與Larsen&Toubro的合同,因為有一家公司能以更便宜的價格提供智能電表。
十一月
據悉,2016年美國電力公司安裝的智能電表數量達到了7080萬臺,當年智能電表的普及率已達到47%。其中,PG&E公司部署了520萬臺,SCE公司502萬臺,FPL 公司494萬臺,ComEd公司安裝了304萬臺智能電表。
問題在哪里?
實際上全篇通讀下來,除了中興、華為作為通信設備及技術服務商之外,我們很難看到國內表計企業的身影,除了原文本身側重點的因素之外,國內電表及水表出口企業國際市場份額占較低是不爭的事實。而事實上,國內電表和水表企業走出去的呼聲和投入是很大的,小編分析國內企業愿意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 國內市場的競爭加劇、利潤微薄,尤其是電表行業,國網需求量的下滑和國內各大電表企業生產能力的過剩,加之正在投資建設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各大表廠對訂單需求的胃口放大數倍。
- 國內生產企業(電表、水表和燃氣表)技術研發、產品質量的提升樹立了國內企業出口海外市場的信心,認為走出去市場更大、利潤更好。
- 國家政策鼓勵出口,無論從出國參展還是出口退稅,做海外市場似乎很有“吸引力”、走出去才叫與國際接軌,加之國內企業在國內市場積累多年后資金充足,不怕花錢!
如此澎湃的激情在殘酷的市場環境下遇冷,不免顯得尷尬!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很多,小編通過對國內有出口業務的表計企業走訪,認為主要的原因如下:
- 各國行業標準不同、技術發展和當地需求參差不齊、信息不對等,原有產品需改進或者重新研發,企業投資大且要求技術人員在技術和語言能力上要強,而這些需要時間!
- 選擇到合適的當地合作伙伴不易、獲得市場需求信息的渠道有限、參加國際展會投資高昂并因語言、技術和商務理解等諸多因素短期收效甚微,去一年兩年可以,如三年不見成效,要考驗老板的耐心了!
- 多數中國表計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很弱!盡管每家都說自己最好,但客戶無法辨認各家之間究竟有什么差別,尤其是當中國企業采取低價競標時,客戶的擔心會更重!這品牌的樹立并非一日之功!
小編要替國內表計企業的老總吐槽一句了,因為這三條中的每一條都看上去非常嚴重啊,怎么辦呢??
那么,你還記得本周一讓市場部MM獲贊不斷的那個TA嗎?